信息來源: 中建三局二公司華南公司 信息提供日期:2020-01-07 瀏覽:1671
近日,閱讀了《叩問初心——正風反腐鑒古論今》這本書,讀一會兒總要停下來想一會兒,里面的案例可謂讓人瞠目結舌,可細細想來,也覺得“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東窗事發”也非是須臾之間就“換了天地”,聯系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三問初心,時刻自我警示。
叩問初心,清正廉潔正道行
第一個叩問初心,問自己何以為人?哲學史上有一個經典問題:“我是誰?”,可見想清楚成為什么樣的人確是十分有必要了,但想也不能是空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古習今,若能在學習和思考中參悟到些許,或也能尋些可以借鑒的參考。古往今來,“修身律己”“清正廉潔”皆被看做為人,為君子的立身之本。“其身正,不令而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誡子書》),“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貞觀政要·君道》)“修身律己”修煉高尚的品德涵養,“清正廉潔”形塑端正的風雅氣質。習總書記曾說,要想行得端、走得正,就必須涵養道德操守,明禮誠信,懷德自重。故而,清廉的要求,不但充滿了先進的時代精神和鮮明的黨性特色,而且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華。想明白了這一點,我也大約明白了自己想要成為什么人的問題。中國人血脈里流淌著崇廉尚廉,中國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里攜裹著清廉雅正,做一個清清白白、坦坦蕩蕩之人,慎獨慎微,不求盛名一世,但求心安于天地之間。
叩問初心,敬畏傳承存善果
第二個叩問初心,問自己何以齊家?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技術的進步和開放水平的提高都在快速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各種思潮加劇了價值觀的碰撞,對小至家庭大至國家的穩定帶來了前所未有地沖擊。書中案例中嚴春風、孟宏偉、王曉光之流,或縱容妻兒親戚奢靡享受,或以權謀私為家人大開特權之門,如此蔑視黨紀國法,非獨獨一人之過,乃是家風出現了問題。“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北宋趙湘《南陽集》)家風,不僅關乎一個小家的生活態勢,更關乎整個社稷的活力,它看似古老模糊,但確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是國韻民風在千萬尋常百姓家的映射。“六尺巷”的典故中,張英“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家書彰顯了禮讓大度的家風;明代于謙“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的家訓傳承潔身自好、志存高遠的尚德精神。家風相連成民風,民風相融匯國風。家風的意義不言而喻,何以齊家?我以為,要在“敬畏”二字上下功夫,敬畏歷史傳統,敬畏黨紀國法,敬畏紅色使命,敬畏職責操守,以敬畏呵護傳統,才能讓文化滲透進家風,讓材茂行絜融入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叩問初心,忠誠擔當全其美
第三個叩問初心,問自己何以治事?古有“一琴一鶴”,講的是宋朝轉運使趙閱道前往“天府之國”蜀地進行監察時,隨身只攜帶了兩個物件,一個是琴,一個是鶴。在他離開蜀地之時,還是只帶了一琴一鶴。今有張富清畢生深藏功與名,脫下戎裝,輾轉于來鳳縣糧食局、三胡區、卯洞公社、外貿局、建設銀行,耐得清貧,甘于奉獻譜華章。每每想起這些榜樣,都覺得備受激勵。反觀書中這些入了歧途之人,“烏紗略戴心情變,黃閣旋登面目新”,看似從一而終真誠坦蕩,實則舉手投足皆有扮相。拋棄了做事的初心與信仰,開始怠慢懶散、追名逐利、貪圖享樂,最后誤了國家事業和個人前程。為民服務者何以治事?當有兼濟天下心懷蒼生的胸襟,當有德才兼備的品行,當時刻銘記自己共產黨人的身份與使命,當時刻謹記廉潔自律、廉潔奉公的立身之本,當做勤政廉政的干事者。
經此三問,也算再敲警鐘,“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中建三局二公司華南公司 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