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中建科工 信息提供日期:2020-03-10 瀏覽:2448
這是一場
與時間競速、與疫情賽跑的
戰“疫”
2020年1月28日
大年初四
中建科工臨危受命
以EPC總承包模式承建
深圳應急醫院項目
兵貴神速
這是自古以來兵法中不變的真理
在這個工期僅為20天的項目中尤甚
在接到建設任務的同一天
公司商務系統火速跟進
立即成立項目招采組
(首批成員11人)
作為E(設計)、P(采購)、C(施工)中
不可或缺的一環
招采工作啟動的及時性、資源組織的科學性
也決定著整個項目的成敗
“天時地利都不占”
深圳市建筑工務署對該項目評價道
此時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整席卷全國
項目啟動建設時正值疫情最為嚴峻的時期
包括廣東省在內的多個省份啟動一級應急響應
恰逢春節假期
在深圳這座“移民城市”里
人、材、機等資源的招采更加困難
當春節遇上疫情
項目招采組面臨著空前的挑戰
當春節遇上疫情,
資源緊缺怎么辦?
為滿足在20天內建成一座14個標準足球場般大小的醫院,必須使用“拼積木”的裝配式鋼結構建造模式,以一個個“打包箱”作為一塊塊“積木”,通過不同箱體靈活組合的方式柔性適配不同的設計使用需求。
最初,項目計劃使用1000個箱房,隨著設計過程中的材料用量不斷變化,項目對箱房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到2600個。在這其中,除了市場上常見的標準箱體,還包含了需要定制生產的異形箱體,且異性箱體的占比高達40%。
箱體運輸
面對資源困境,招采組緊急成立專門小組負責箱房招采工作,由易璀牽頭,王林具體負責。春節沒有回老家的王林,在妻子查出身孕的同一天,也接到了深圳應急醫院建設的消息。作為部門里唯一一個留守深圳的人,他一面將母親從遼寧老家請來深圳照顧家中的妻子,一面毅然投入到項目前期的箱房招采工作中。
談及當時的心情,王林用了“驚心動魄”四個字來形容。一個廠家單日的箱房生產量在30-80個之間,如此估算,即使廠家開足馬力,也遠遠無法滿足項目現場對箱房數量的要求。且在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開始建設后,廣東省內如廣州、東莞、珠海等多地也開始建設應急醫院,市面上的箱體資源雖還未被“搶購一空”,但也“所剩無幾”,因此箱房供應商的考察工作迫在眉睫。
于是僅是1月30號這一天,王林就踏足珠三角4座城市,考察5家箱房供應商,并最終確定4家意向單位(后續增加到7家)。“所幸公司領導提前意識到資源緊缺,提前布局、提前準備,才能使我的考察工作進展順利”,王林說道,“因為假期,很多廠家沒有人手進行生產,都是逼著他們開工。”
商務約談會
“所有物資在這個時候一定要快,越是緊缺的資源,越是要打夠提前量”,這是公司商務總監王朝陽多次在招采組會議里強調的。
對此,招采組成員嚴寧德的感觸特別深。“我在組里主要協助完成機電的招采,而項目所需的機電材料設備種類特別多、雜,大機電材料設備種類達到上千種,甚至超出了其他專業材料數量的總和,再加上這個‘提前量’,當我看到材料清單時,就覺得是不可能的任務。”
去年7月剛畢業入職的他,來到深圳應急醫院項目后迅速進入角色,和同事聯合設計對各分包的材料備料單進行逐項梳理,謹防分包下料漏項。廠家的進場時間無法滿足現場工期要求,他就每日“電話轟炸”,推進進程加快;材料進場后,他也在機電施工前,按照圖紙連夜對材料進行一一核對,啃下了這塊“難啃的骨頭”。
在重點資源的招采中,在公司相關領導的牽頭下,項目招采組充分發揮中建系統內集團作戰優勢,“以紅色基因做后盾、開啟三級聯動作戰、高效整合抗疫資源”,大大提高了項目招采效率;深圳市工務署也鼎力支持,積極為項目提供屬地化資源,解決了市政、醫療設備資源招采的燃眉之急。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項目招采組僅用36小時就鎖定108家專業資源,儲備施工人員7600余名(后期隨工期壓緊,高峰期施工人員近萬名)、鎖定各類機械設備498臺,確保關鍵線路貨源如期如數到達,為項目高效推進提供強力支撐。
當春節遇上疫情,
資源調度困難怎么辦?
負責大宗材料招采的孔卉楠,在啟動工作后10小時內,電話找尋25家供應單位,立即鎖定項目級配碎石、混凝土、鋼筋材料供應商5家,并儲備了6家備選應急單位。就在她還沒來得及喘息一口氣時,新的挑戰又隨之而來:級配碎石供應商反映,因疫情嚴重,運輸司機被隔離在老家無法返回,材料的運輸存在嚴重問題。
級配碎石是混凝土澆筑的基礎,而混凝土澆筑是箱體安裝的基礎,如級配碎石無法準時進場,意味著項目建設整體進度將大大滯后。“如果在我的環節耽誤,所有人都得等我”,此刻,孔卉楠感到空前的壓力。她和她的團隊經過多渠道的嘗試,但由于假期與疫情的原因,得到的回復都是“沒車”或“沒人”。按照項目施工計劃,級配碎石必須在2月2號凌晨進場,而此時已是2月1號晚上的10點,資源運輸的困境似乎仍無法被打破。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時,招采團隊及時轉變思路,輾轉聯系上深圳市自卸車協會,借助社會力量,緊急召集附近車隊,于2月2日凌晨2點終于突破運輸資源困境,共計尋找30家運輸單位協助材料運輸。招采組也連夜啟動供應單位約談,鎖定的256臺泥頭車運輸車輛不間斷在項目和廠家間來回,解決級配碎石運輸問題,在累計48小時里為項目供應23000方級配碎石。
工程結束離開項目時的孔卉楠,回想起這20天,最難忘的還是那個晚上。在與多家運輸供應商溝通無果后的她,只能孤注一擲將急需運輸資源的消息求助于朋友圈,并在結尾附上了自己的電話。招采工作告一段落后,她打開朋友圈翻了翻,才發現原來自己幾乎所有的同事好友都轉發了這這條消息。那一刻她坦言還是很感動的:“所有人都在力所能及地為項目出力。”
在那天晚上,孔卉楠還接到了一個陌生的電話,對方是一家供應級配碎石企業的老板,還是一名退伍軍人,在朋友圈看到孔卉楠的求助消息后第一時間便撥打了她的電話,表示在這個特殊時期愿意以平時價格為項目建設提供材料與運輸。在得到招采組的確認后,他立刻從湖南趕回深圳,調動企業內所有可調動的車輛與司機,加入項目的“建設大軍”。事后他說:“退伍后,是在國家的幫助下我才成立了我的企業,如今國家有難,作為曾經的軍人,我必須盡我所能。”
20天極限工期,勞動力能否保障也是項目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5天完成場平、水泥澆筑、支撐安裝,7天完成2500多個箱體的安裝、運輸,20余項工序交叉作業,施工最高峰期單日投入近萬人……然而施工時段尚處于春節期間,加上疫情蔓延,村村封路,緊急征調全國萬余建設大軍,又談何容易?
河南南陽30多位勞務工友,深知項目的意義,積極響應,在公司的組織下,一同開車趕往深圳。在高速省界被告知,本地疫情嚴重,無法通行。經過多方溝通還是沒能獲得許可,無奈返程。第二天自發購買高鐵票,準時到崗。
面對極限工期和如此緊急的進場需求,招采組也接到了這樣的電話:“您好,我聯系了我們公司的勞務工人。給他們說了,這是國家的項目,我們來是做貢獻,是幫助國家渡過難關的。我相信政府,相信你們。我已經給能前往的50多名工人買好了明天前往深圳的高鐵票,后天就能到崗干活,絕不給你們耽誤事。”
在春節遇上疫情的背景下,在整個項目的招采工作中,資源調度困難常在,感動的淚水也常在。我們想,是什么力量幫助著我們在這個特殊時期一次次地突破資源調度困境,也許是整個民族在大是大非面前休戚與共的信念,是舉國上下同心共克時艱的決心,才有了社會各界的無私幫助,才有了一個個個體的無畏逆行,換來深圳應急醫院的建成落地。
當春節遇上疫情,
項目工期極短怎么辦?
極限工期下,深圳應急醫院項目邊施工、邊招采、邊出圖,是一個“三邊工程”。作為設計與施工的中間環節,招采在其中也起到了連通作用。
一方面,由于設計圖未定,無法準確鎖定招采需求,項目便用招采倒推設計,根據市面上已有資源來設計圖紙,以節省工期。
另一方面,項目功能需求調整頻繁、現場施工需求變化大,招采組一是積極做好資源儲備,每天組織兩次小組碰頭會議,按最新施工動態及圖紙情況梳理招標遺漏項及備選應急單位,在資源緊缺的條件下仍在專業分包、勞務分包、材料供應、機械設備四大塊儲備17家備選應急單位,做到有備無患,保障現場不斷供。
二是為了更好適應項目工期,招采人員兼顧技術、生產,從大局考慮,更及時、準確把握現場需求,及時調整招采計劃。如負責箱房招采的王林,在箱房24小時進場的時期經常要通宵跟著貨車司機,以便最直接把握箱房進場進度,同時制定詳細進度同步表格,實時線上更新材料進度,將工作細化到每一扇門、每一扇窗、每一塊板和每一條柱子,如此,確保進度可控,最終確保所有箱子按時到位。
2月4號所有資源鎖定后,深圳應急醫院項目招采工作告一段落,在保障分、供商資源快速進場和履約儲備的同時,部分成員將工作重心從招采工作轉移至認質認價、商務履約階段,如簽訂協議及合同、分包付款、結算辦理等,并配合生產和技術梳理下屬分包采購計劃、重點材料跟蹤及每日人、材、機現場投入統計。
同時,為了更好地協同聯動、助力項目順利履約,招采組成員還主動融入到設計、技術、生產多個方面。
招采人員變身技術員每天與設計、技術討論方案、圖紙,從EPC的角度探討設計的合理性,提供第一手的采購信息,大大提高了效率。
招采人員又化身生產工長,每天白班夜班連軸轉,不計個人得失,在工期緊急時候現場蹲守,協調分包,確保了施工按照計劃安排推進。
在這個特殊的春節里,在洶涌的疫情下,深圳應急醫院項目招采組完成了許多挑戰,卻又不限于挑戰。
就如招采組中的一員徐晨野所說:“搶工項目的招采應該做到‘在商,不只言商’。用生產的眼光發現履約風險,結合商務的手腕快速解決問題,助力履約。”
團隊合影
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
內容來源:黨建工作部、華南大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