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深圳發布 信息提供日期:2020-03-20 瀏覽:1328
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200萬的深圳,是我國重要的口岸城市。自2月22日以來,深圳共新增10例新冠肺炎病例,均為境外輸入。隨著疫情在海外進一步蔓延,深圳正嚴陣以待,防止疫情從境外輸入。
在深圳最近新增的10例境外輸入型病例中,有7例都被攔在國門,即入境時就直接被及時隔離和送醫治療,另外3例也都因社區緊密的追蹤和觀察,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在深圳市內的活動。在做好全市整體防控的同時,集中精力強化口岸和機場的疫情阻擊工作、加強社區防控,成為深圳防控境外疫情輸入的關鍵點。
口岸閉環管理“不漏一人”
3月17日,記者來到位于深圳西部的深圳灣口岸進行實地走訪。疫情發生以來,深圳的大部分口岸已經關閉,但仍保留著連接香港機場的深圳灣口岸。這里不僅是經香港回國旅客最主要的入境通道,也是往來深港兩地旅客的主要通道,承擔著巨大的防疫壓力。
既有借道香港回國的旅客,又有往來深港的兩地旅客,人員情況復雜,防疫工作如何在嚴查嚴防、“不漏一人”的情況下同時兼顧效率?為此,口岸專門設置了現場指揮部,24小時現場指揮,海關、邊檢、口岸、衛生健康、公安、各區政府等共同奮戰,通過入境健康申報、體溫監測、流行病學調查、目的地送達等舉措,筑起一道檢疫防線。深圳海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對有境外疫情嚴重國家(地區)旅居史或接觸史的人員,將100%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實施醫學排查,或進一步采樣檢測排查。
記者在現場看到,所有旅客需要在入境前如實填寫入境健康申報卡,并測量體溫,長居香港的旅客和14天內從國外飛抵香港再入境的旅客分別走不同的通道入境。
入境旅客的目的地不同怎么辦?有的要返回深圳,有的要去廣東省內其他地市,有的要去往外省,如何保證每個環節都環環相扣、緊密到位?
“我們從當前全國的防疫大局出發,對跨地銜接作出了嚴密部署。”深圳市口岸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針對深圳本市旅客,11個區均設有分流處并配備了大巴車,旅客將按照居住地分流,各區將對他們進行集中隔離以及核酸檢測;針對目的地是廣東省內其他城市人員,深圳先將他們接到中轉的酒店采樣,采樣后與目的地指揮部聯系,派專車把人員接回目的地。核酸檢測結果隨后也會通過衛健系統發到他們的所在地;針對借道入境的外省人員,深圳也將對其進行安置和核酸檢測,無異常情況再送至所需公共交通站點。“上述措施對所有境外來粵人員均同等相待、一視同仁。”該負責人表示。
機場大數據排查精準施策
除深圳灣口岸外,深圳機場是旅客入境來深的另一個口岸和門戶。對機場來說,當前防范的重點在于直飛深圳的國際進港航班,以及近期有過重點國家旅居史,經國內其他城市入境后再轉機至深圳的旅客及航班。
在本次疫情阻擊戰中,大數據排查成為深圳機場的抗疫“利器”。通過與海關、公安、邊檢、航空公司等多部門協同聯動、信息共享,大數據排查和航班登臨檢查,讓每個環節銜接順暢、措施嚴密。
“深圳機場目前對相關重點航班做到班班必檢。國際航班進港之前,機場會通過大數據提前獲取相關信息,在航班抵達之后,精準地找到相關人員,集中進行信息填報,然后運送到指定的酒店進行核酸檢測以及其他后續處理。”深圳市機場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繁華表示,通過相關大數據預警,深圳機場也會提前掌握近期有目標國家旅居史的旅客及航班信息,從而實現精準排查。
據了解,目前機場急救中心醫護人員平均每天要進行40多次登臨檢查,此外還要對每個到港、出港航班旅客、機組做到“專班、專車、專人、專線”服務,為實施物理隔離提供了“硬核”保障。
社區“三人小組”聯防聯控
社區既是聯防聯控的第一道防線,也是防控境外輸入的“最后一公里”。此前,深圳就發揮基層治理和社區網格管理優勢,建立了社區工作員、社康醫生、社區民警的“三人小組”,建立居家醫學觀察人員管自己、社區人員管生活、社康人員管醫療、公安人員管行蹤的工作機制。
“三人小組”24小時待命,只要接到公安、物管的消息,就立即集結上門處置,對所轄片區網格員提供的重點防疫對象進行現場核查,確保對所有重點防控人員做到“一口清”。居家隔離人員身體不適或需要購買生活用品,社康醫生、社區工作人員都會前去查看、幫忙采買。
海關守好入境第一關、邊檢落實護照信息排查職責;宣傳、外事口岸多部門把宣傳、普法前置到旅客登機、登船環節,爭取國際國內旅客的理解與配合;應急、衛健、公安、各區政府全力配合,下沉社區——正是在這樣一場通力合作的“接力賽”下,深圳筑起了一道防控境外疫情輸入的堅固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