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深圳建筑業協會 信息提供日期:2019-01-11 瀏覽:5334
創新引領,匠心當道
——記深圳建筑業協會“30周年”優秀工匠獲得者王佳慶
出生于黑龍江的他有著東北人的直爽和豪邁,深圳工作的十年又讓他有了南方人的細致和冷靜。 “膽大心細點子多”是同事對他的評價,成果轉換已達48項,產生效益793.9萬元。他就是深圳業建筑協會“30周年優秀工匠”獲得者——中建二局三公司中洲濱海商業中心項目經理王佳慶。
唯有不斷創新,保持匠心,才能走得更遠。2014年6月,年僅30歲的王佳慶憑借膽氣和自信帶領平均年齡只有26.7歲的年輕團隊,進駐三公司有史以來第一座超300米高層綜合體工程---深圳寶能深業物流中心項目。但他和團隊缺乏超高層的施工經驗,面對高317.6米、總建筑面積超過65萬平方米的“巨無霸”,王佳慶大手一揮,“那我們就邊學邊干,邊干邊創新” 。因受前期樁基工期滯后影響,開發商交付項目場地時間推遲了整整1個月,要在春節前完成剩余土方和5層地下室和2層裙樓的生產任務,基本上是癡人說夢。團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王佳慶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在一次攻關中他發現基坑的西側和東南側有反壓土條的設計,投標時的逆作法存在施工難度相對較大、成本高、工期長,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經過反復討論,與設計反復溝通,王佳慶大膽地將反壓土條開挖方式,改為順作法結合跳倉法進行基坑開挖,并且在基礎底板高度范圍內與基坑邊之間的空間,直接澆筑同基礎底板標號相同的混凝土,以替代土條作用,不僅一舉保障了基坑安全,還大大降低了施工難度,節省了成本、縮短了工期。
不僅如此,王佳慶的工作室還攻克了“超高層核心筒爬模與鋁模結合部位施工技術”“超高層組合式吊籠大型設備吊裝”等關鍵技術。王佳慶介紹,“超高層組合式吊籠大型設備吊裝技術”采用吊籠的方式進行垂直吊裝,避免了設備垂直運輸的拆卸解體,完整的吊裝為設備的選型和采購提供了可靠保證和更多選型;加快了吊裝的速度,保證了工程進度;避免了設備過度包裝,降低了設備采購費用。
唯有不斷創新,保持匠心,才能筑夢云端。創新是提高工程質量的動力,匠心是保持工程質量的基石。截至目前,王佳慶的勞模工作室共立項48項課題,成果轉換48項,通過不斷創新產生經濟效益793.9萬元。此外,創新工作室還培養了一大批人才,每間隔一周進行一次內部培訓,短短兩年時間,工作室培養了2位市級勞模,1名高級工程師、6名中級工程師、4名項目技術總工及一批創新型人才。這些青年才俊也將把匠人精神繼續傳承下去。
來源:深圳建筑業雜志(撰稿人張軍 池潔蓉)